
一、山脚下的清晨
清晨六点,三亚的天空已泛起鱼肚白。临春岭脚下,露水还挂在草尖上,微风拂过,带着热带植物特有的湿润气息。我沿着熟悉的林间小道慢跑,脚步轻快,耳边是鸟鸣与树叶沙沙的合奏。忽然,前方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。
“阿强,你又来巡山了?”我停下脚步,看着迎面走来的护林员陈志强大叔。
他穿着深绿色制服,肩上挎着对讲机,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。“是啊,每天六点半准时到岗。”他笑了笑,眼角的皱纹像被阳光刻出来的,“这山里一点火星都不能有,咱们得守好。”
我点点头,心里却有些不解:“现在不是雨季吗?火情应该少了吧?”
老陈收起笑容,语气变得凝重:“正因为空气湿,大家才容易麻痹大意。去年清明节,一个游客在半山腰烧纸钱,差点引燃整片松林——幸亏我们发现得早。”
他的话让我心头一紧。我望着眼前这片郁郁葱葱的山林,第一次意识到,它看似宁静安稳,实则潜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。
二、山火的记忆
回家的路上,我脑海中不断回放老陈的话。记得五年前,我也曾亲眼目睹一场山火的余波。那天傍晚,天边泛着诡异的橙红色,浓烟从临春岭东侧滚滚升起。居民们纷纷跑到阳台张望,孩子哭喊,老人惊呼。
“爸,那边是不是着火了?”我拉着父亲的手问。
父亲脸色铁青:“快打电话报警!通知社区!”
那晚,消防车鸣笛划破夜空,上百人参与扑救。火势最终被控制,但两公顷林地化为焦土。后来听说,起因是一个年轻人在林中野炊后未熄灭炭火。
自那以后,三亚市加强了临春岭的防火管理。设立防火检查站、安装监控探头、组建专业巡护队……更重要的是,防火宣传真正走进了社区、学校和景区。
三、无声的守护
几天后,我再次遇见老陈,这次他正带着几名志愿者在山口发放防火宣传单。
“小朋友,进山不能带打火机哦!”他蹲下身子,温和地对一个小男孩说。
男孩眨眨眼:“叔叔,那我能带饼干吗?”
“当然可以,但吃了要带走垃圾。”老陈笑着递上一张卡通版防火手册,“你看,这只小猴子也告诉你:森林防火,人人有责。”
我站在一旁,看着孩子们接过手册时好奇的眼神,突然明白:真正的安全,不只是制度与设备,更是意识的扎根。
那天下午,我报名成为临春岭防火宣传志愿者。穿上红马甲,手持扩音器,在登山入口提醒游客:“请勿吸烟,禁止野外用火。”起初有些拘谨,但当我看到一对情侣主动掐灭烟头,并向我点头致意时,一股暖流涌上心头。
原来,守护也可以如此温柔而坚定。
四、风雨中的坚守
台风季来临前的一周,巡查任务更加频繁。那天傍晚突降暴雨,我本以为护林员会暂停工作,却在监控室看到了老陈的身影。
“这么大的雨,您还来值班?”我惊讶地问。
他端起一杯热茶,目光沉稳:“越是恶劣天气,越不能松懈。雷击可能引发火灾,积水也可能冲毁防火隔离带。”
我默默坐下,看着屏幕上一个个闪烁的监控点。那一刻,我仿佛看见无数双眼睛在黑夜中睁着,无声地守护着这片山林。
五、青山常在,安全常驻
如今,每当我登上临春岭的观景台,俯瞰三亚城与碧海相接的壮丽景色,心中总会涌起一份敬意。这不仅是自然的馈赠,更是无数人日复一日坚守的结果。
临春岭的防火措施日益完善:智能监测系统实时预警,宣传标语遍布步道,社区定期开展演练。而比这些更宝贵的,是人们心中逐渐筑起的“防火墙”。
老陈常说:“山不会说话,但它记得每一次善意的守护。”
是的,安全从来不是一句口号。它是清晨的脚步,是雨中的值守,是孩子手中那张小小的宣传单,是每一个选择不点燃火种的瞬间。
三亚临春岭依旧苍翠,而在这片绿意背后,是无数平凡身影用责任与坚持书写的承诺——森林防火,宣传到位,安全第一!
排名前十证券公司,配资公司100强,在线配资电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