橡胶是国家重点战略物资,其流通是否顺畅,直接关系到从轮胎制造到高端医疗器械的产业链是否安全稳定。青岛口岸作为我国最大的橡胶进口口岸,橡胶进口量占全国总进口量的一半以上。如何降低仓储成本、提高周转效率、优化运输路径......是这一庞大数字背后的挑战与难题。
近年来,中国物流所属物流股份青岛公司(以下简称青岛公司)打破单纯依靠人力和运力的粗放仓储模式,以数字技术和模式创新为核心,探索破解行业难题的有效路径。
智慧仓储:释放存量空间潜能
仓储能力直接影响港口物流效率。青岛公司通过智慧仓储管理,实现了对有限空间的最大化利用。
据青岛公司大宗物流部经理李钊介绍,过去传统堆码高度上限为3米,空间利用率受限。如今,采用针对橡胶特性定制的巧固架,垛高可达6米,仓储空间利用率提升约30%,在同等面积内可多存放近三分之一的货物,带动单位面积产出显著提升。
在提升堆码高度的同时,库区还实现了精细化管理。青岛公司自主研发的WMS智能仓储系统,为每一块橡胶建立了独一无二的“数字身份证”,实现从入库、定位、堆码到出库的全程跟踪与实时监控。工作人员可通过移动终端完成库位指引、自动盘点和出入库调度,有效避免传统人工操作中的多头查找和误差,使入库效率提升20%,出入库差错率几近为零。
多式联运:打通国内外大通道
运输通道是否畅达与高效是制约橡胶流通的另一个关键因素。近年来,青岛公司积极拓展国内外运输网络,持续提升橡胶的流通效率。
青岛公司开通了国产橡胶“门到门”多式联运线路,通过“一口价、全流程”模式,大幅简化运输、报关等环节,获得客户的广泛赞誉。目前,该线路每月稳定承载1500至2000吨。“过去要多头协调,如今只需将业务打包交给中国物流,我们直接在青岛仓库收货即可。”某大型橡胶贸易企业负责人这样评价。
在跨境运输方面,一条老挝至青岛港(601298)的陆海联运新通道正在积极推进。依托“一次委托、全程履约”的模式,该通道预计月业务量可达5000至10000吨,显著降低橡胶流通的中转成本,为稳定的跨境运量提供支撑。
种种探索实践,正在推动橡胶流通提质增效,逐步实现由“搬运工”向“价值创造者”的转型。智慧仓储、多式联运……青岛公司探索出的不仅是一条提升效率、降低成本的企业路径,更是央企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、保障国家战略物资安全、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交出的实践答卷。
排名前十证券公司,配资公司100强,在线配资电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