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琼,字叔宝,是隋末乱世中的一位英雄人物,也是唐太宗李世民麾下的著名猛将。
当李世民尚为秦王时,秦琼一路随他征战沙场,立下了显赫的战功。然而,李世民登基为帝后,秦琼的地位却仿佛骤然隐退,变得几乎透明,存在感极低。
在李世民执政的十二年间,秦琼不仅未曾得到升迁,甚至在凌烟阁功臣排名中也排在最末端,这似乎与他曾经的功劳有些不符。
因此,不少人猜测,玄武门之变后,李世民对秦琼有所疏远,可能的原因是秦琼并未参与那场关键的政变。
然而,历史资料会给出自己的答案。
秦琼成长于隋末战乱频仍的年代,他的祖辈曾是北齐的官员(据《秦爱墓志铭》记载),但因北周覆灭北齐,其家族出身随之被抹去,因此秦琼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官二代。
秦琼以骁勇善战著称,《旧唐书》中记载:“每从太宗征伐,敌阵中若有骁将锐卒,太宗必命叔宝出阵,跃马负枪直刺万众之中。”
关于他习武的师承,历史无明确记载。最初,他在隋朝名将来护儿麾下担任“帐内”之职。
来护儿本人也是隋朝一位传奇将领,战功赫赫,但对秦琼却十分尊重,没有将他当作普通下属对待。
展开剩余86%《旧唐书·秦叔宝传》有云,“士卒死亡或家中遭丧者众多,将军未曾过问,独自吊唁叔宝。”
来护儿说:“此人勇悍且有志节,必将自取富贵,岂能以卑贱视之。”
意即秦琼不仅勇猛,而且有志气和节操,必将靠自身才能成就一番事业,不能小觑。
果然,隋末天下大乱时,秦琼开始崭露头角。
张须陀是隋军一员悍将,《资治通鉴》记载他常以少胜多,曾率五骑冲击两万大军。秦琼当时就在张须陀帐下。
在张须陀与地方武装卢明月对峙时,秦琼和罗士信作为突击队成员,突袭敌军大营,灵活攀爬敌楼,扰乱敌阵,助隋军大胜,秦琼由此声名鹊起。
后来张须陀与瓦岗军交战,败于李密,战死沙场,秦琼和罗士信侥幸逃脱,转投另一隋军将领裴仁基。
不久裴仁基投降李密,秦琼也随之归顺李密。史书记载:“李密得叔宝甚喜,视其为帐内骠骑,厚待有加。”
秦琼也未负所托,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的黎阳大战中立下汗马功劳。
这场战斗异常激烈,李密虽然侥幸胜出,但受伤严重,几乎丧命。《旧唐书》载:“被流矢射中,坠马昏厥,左右溃散,追兵紧逼。”
关键时刻,只有秦琼一人奋力护卫,救李密脱险。随后他还收拢残兵再战,击退宇文化及。
与此同时,东都洛阳爆发政变,王世充夺权,攻打李密。李密败走,瓦岗军瓦解,李密投奔李渊,秦琼等人先降王世充。
王世充为人野心勃勃,品德不端,秦琼等人在一次与唐军交锋中乘机投奔唐军。
李渊接纳秦琼,并将他编入秦王李世民麾下。李世民早有耳闻秦琼威名,遂任命他为马军总管,率骑兵作战。
此后,秦琼与李世民展开了另一段传奇故事。
秦琼投效李世民不久便有机会立功。
李世民奉命征讨刘武周、宋金刚,当时尉迟恭在麾下,两人多次交锋。
《旧唐书》记载秦琼“破尉迟敬德,功最居多”,唐高祖为此特赐金瓶一只。
最终唐军击败宋金刚,俘获尉迟敬德,自此秦琼和尉迟恭并称“门神”,成为秦王左右臂膀。
宋金刚平定后,李渊赏赐秦琼黄金百斤,封为上柱国。
秦琼随后参加了对王世充、窦建德的征讨,多次担当先锋。虎牢关大战中,李世民亲自率领秦琼、程咬金、史大奈、宇文歆等猛将冲锋陷阵,秦琼是首位破阵将军。
在讨伐刘黑闼战役中,秦琼亦表现出色。
可以说,唐初李世民发动的几乎所有征战,秦琼都亲历其中,战功卓著。
那么,在李世民争夺太子之位的关键事件——玄武门之变中,秦琼究竟是否参与?
玄武门之变前,李世民与两位兄长李建成、李元吉的争斗日益激烈。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意图削弱李世民势力,先后调走秦王谋士“房谋杜断”,并暗中拉拢尉迟敬德,甚至有意铲除秦琼、程咬金等人。
突厥入侵,边境告急,李建成提议让李元吉北伐突厥,且带上秦王府猛将如秦叔宝、尉迟敬德、程知节、段志玄等,实则是太子派借军事行动打击李世民。
在太子党施压下,李世民最终发动了玄武门之变。
根据《旧唐书》记载,学界分析认为玄武门事变中,进入现场的有九人,分别是尉迟敬德、侯君集、张公谨、刘师立、公孙武达、独孤彦云、杜君绰、郑仁泰和李孟尝。
名单中未见秦琼踪影,这位骁勇猛将为何未被带上?
然而,《旧唐书·秦叔宝传》明确记载:“六月四日,从诛建成、元吉”,表明秦琼确实参与了玄武门之变。
那么他当时可能在哪个位置?
根据战况推测,有两处最有可能是秦琼所在:
一是在玄武门外。太子党麾下有冯立、薛万彻、谢叔方等猛将,玄武门事发后,他们为了守护太子,激烈抵抗秦王党。
太子党攻势猛烈,秦王府两位大将敬君弘、吕世衡战死,玄武门险些失守,最终尉迟敬德持太子兄弟首级示众,敌军方才溃散。
因此,秦琼极有可能是在玄武门外与太子党猛将交战。
二是在秦王府。冯立等太子党余党久攻玄武门不下,意图转攻秦王府。秦王府不仅是李世民大本营,还有家眷安危,十分关键。秦琼很可能受命守护府邸,保卫家园。
玄武门之变成功后,李世民登基,封赏功臣。秦琼被授左武卫大将军,赐实封七百户,充分说明他确实参与了政变。
但为何自此之后,秦琼逐渐淡出历史舞台?
李世民在位十二年间未再提拔秦琼,且凌烟阁排名垫底,似乎他被冷落了。
史料指出,秦琼频繁缺席的重要原因是健康状况恶化。《旧唐书·秦叔宝传》记载他自己说:“吾少长戎马,历经二百余战,屡中重伤,前后出血若干斛,安能不病?”
秦琼身负多处伤痛,长期带病作战,实属难得。
因此,李世民时期后半段,秦琼多以病体度日,不再活跃战场。李世民对他依然念旧,特令其陪葬昭陵,足见厚爱。
秦琼逝世次年被追封为胡国公,五年后仍列入凌烟阁,名誉达至巅峰。
从生前死后的待遇看,李世民对秦琼并无嫌隙,反而十分尊敬。但为何凌烟阁中将其排于末位?
李世民建凌烟阁,目的在纪念功臣,非单纯论资排辈。排位标准主要有两点:功绩大小和身份背景。
凌烟阁最内层为功勋卓著的宰相及社稷重臣,如长孙无忌、魏征、李靖等;中层为贵族将相后代;最外层则是普通功臣和无显赫家世的将军,如秦琼、程咬金。
秦琼伤病缠身,未能在贞观年间建立新功,加之非帅才,出身普通,垫底排名实属合理。
综上,秦琼经历多次政治更替,最终在李世民麾下成名。虽然贞观年间表现稍显低调,但李世民依然给予他应有的荣耀和敬重。
发布于:天津市排名前十证券公司,配资公司100强,在线配资电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